2019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暨中国机器人大赛服务机器人专项赛在济南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乐动体育平台注册张玉琛同学率领的“Mr.Robot”团队,荣获体育服务机器人———接力竞速项目亚军;黄昭同学率领的“龙腾”团队、孙兆琳同学率领的“优科科创”团队,分别荣获体育服务机器人———体操机器人项目一等奖,获奖等次和数量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李克强总理曾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不饱和,就可以通过抓住创业创新这个机会来实现自身价值。在潍院,也不乏创新创业的人才。在本次机器人大赛中,16级乐动体育平台注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几位同学突出重围,登上了领奖台。鸢妹儿采访了本次大赛获奖的三名潍院学子,快来和鸢妹儿一起走近他们,感受科技人才的魅力。
人这一辈子,最开心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
孙兆琳对机器人的兴趣,开始于幼儿园时期收到的一个四驱车玩具,怀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他在家长的帮助下一步步地组装,对机器人的兴趣也在心中一点一点地萌芽。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的所有零用钱都被他攒了下来,用作买机器人。“我买来这些从来不只是为了玩的,我主要是想研究它们的构造。”他还回忆道,“小时候买的机器人组装零件装满了好几个笔袋,非常多”。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如数家珍的露出了孩子般骄傲的神情。
通向成功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之前的一场比赛中,孙兆琳及团队带着其研制的爬壁机器人参加比赛,比赛现场是露天的,可他们平时做实验的G507实验室是室内实验室,如此一来导致机器人传感器失灵,这期间还遇到数据更改、墙壁与平时实验用的材料不同等诸多问题,但他们却没有退缩,而是通宵改数据、做改进,克服种种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孙兆琳的日常生活,几乎用九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吃饭、睡觉、上课、做实验。当我们问到他为什么能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地保持对一件事的热爱时,他很认真又严肃地说道“从小我的母亲一直跟我说这么一句话,‘人这一辈子,最开心的就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找到了我喜欢的事,我喜欢研究机器人,这是很幸运、很幸福的一件事,那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谈及兴趣,孙兆琳跟我们提到了一位对他帮助最大的老师———程志强老师,程老师曾经这样告诫孙兆琳及其他同学“大学期间无论你有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个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同样受用于所有潍院学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才能像孙兆琳等优秀的同学一样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施拳脚、大放异彩。
最后,孙兆琳对也想研究机器人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的祝福,“一定要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另外,实践出真知,不要只局限于理论知识,实战经验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做自己喜欢的事”。
坚持,坚持,坚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最重要的保障。”“Mr.Robot”团队的队长张玉琛同学在采访中这样强调。曾任科创部部长的他,对科创方面的热爱起源于高中的一次机器人比赛,零基础开始的他,参加比赛后发现了自己对机器人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于是开始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参加比赛,并通过比赛一步步积累实践经验,“这样是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实践与热情可以相互促进,参加这些比赛不仅获取了实战经验,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也在取得成就后增强了自己对科创的兴趣,促使自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
另外,张玉琛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积累实战经验,上大学以来他经常参加机器人比赛并多次获奖。因此他也根据自己的宝贵经验给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做这方面的研究,只学理论是不够的,如果只是学理论的话,很快就会忘记的。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实践,把学到的理论实际运用到某个项目当中,这样的话,自身的进步会是很大的。”
所谓天道酬勤,一个人的成功必然离不开他平时的努力,张玉琛也不例外。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张玉琛几乎一直待在实验楼做实验,G507也成为了他另一个“家”。每天日复一日的做实验、算数据,他也从未觉得无聊,这大概可以归结于他自己说的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必须无理由坚持下去!一切的成绩终属于过去,以后的道路还要自己坚定的向前走。
黄昭,一个拿奖拿到手软的男生:他在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18年山东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山东省互联网+智能硬件创新大赛获一等奖,还曾在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四个项目成功立项。曾获得国家级荣誉四项,省级荣誉六项,其中一等奖共五项,二等奖五项,校级荣誉十三项,一等奖共十一项,二等奖三项等奖项。
黄昭和他的团队在本次比赛中参赛的体操机器人,以展示体操动作为核心,由小部分舞蹈动作将其连贯在一起,例如二十四式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单腿飞翔、俯卧撑、倒立等。
比赛路并非一路顺畅。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黄昭及团队为确保无误,一遍又一遍地演示着重复性的动作,以便看机器人偏台以及跟节奏的效果。但测试了二三十次之后,机器人意外的烧坏了一个关节,此时已经凌晨三点,这种情况也是他们都没有预料到的。他们很快向老师反馈情况并连夜赶工,最终及时修理好了机器人。虽是虚惊一场,但这件事也让黄昭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如果不反复的去实验、去调试,是永远都发现不了问题的所在的,也是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
对于专业的热爱加之自身的勤奋也许是他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的重要原因。高中时的他就已经学过有关这方面的专业,并且一直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从2017年12月至今,黄昭几乎没有在凌晨两点前睡过。因为总是熬夜,献血时医生说他的血氨霉过高无法献血。工科实验楼的G507实验室已经变成了他的另一个家,他平常没课都会来这,有比赛的时候,吃饭睡觉几乎都是在这个工科实验室,在这里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是经常的事,“G507算是见证了我的成长。”
谈及感想,黄昭说:“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们提供外出比赛的机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开阔眼界,比赛其实更是一个大型的交流会,每个人都有对专业的独特见解,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黄昭也通过一次比赛偶然结识了一名英国的研究生,他专业是通讯,黄昭英语不好,两人只能通过讯飞翻译器表达彼此的想法,“也是通过和他的交流才知道,我所拥有的知识以及技能还很不足。他们起步就用dsp点亮流水灯,而我们局限于单片机,这一对比更坚定了我努力学习的决心。”
G507——孕育过无数奖项的工科实验楼。无论是孙兆琳、张玉琛或是黄昭,他们有着两个共同的特点——对科技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也都幸运地拥有一位以学生兴趣爱好为重的老师——程老师。或许你也有这样的想法,或许你也想带着自己制作的机器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断地努力奋斗。这个时候,你可以来到G507。
G507是一个创新实验室,并不是一个完全比赛用的实验室,有想法的同学平时可以去G507做积累。这里有像这三位学长一样的更多优秀学子为同学们解决在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时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指导老师为同学们指导作品,给出意见建议。G507欢迎所有有梦想和热爱科技创新的同学。
大学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是青春绽放的营地,大学里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双幻想的翅膀,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步伐。愿每一个热爱创新的人都能迎难而上,在未来的日子里刻苦研究出属于自己的成绩。